经验案例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经验案例  -  正文

弘扬“西部红烛精神”,擎起云南景谷教育帮扶一面旗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9-20      浏览量:     

2017年以来,陕西师范大学以“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的西部红烛精神为指引,根据教育部滇西专项扶贫任务要求,贯彻扶贫先扶智理念,针对云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基础教育发展瓶颈对症下药,充分发挥学校资源平台优势,持续加大教育帮扶投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以共创景谷班、送教到县、跟岗培训、支教实习、社会实践、教育捐赠等扶贫项目为主要途径,在当地逐步探索出以“标本兼治、双向交流”为主要特色、以培育内驱力为重点的高校教育帮扶新模式,助推景谷县在2019年和2020年高考中连续取得历史性突破,为在扶贫地区奋力书写教育脱贫攻坚的“高校样本”贡献了高校智慧和高校经验。

一、基本情况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地处滇西集中连片贫困山区,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中部偏西,距普洱市130公里、昆明市466公里,距离陕西师范大学所在的陕西省西安市2000公里。全县总人口31.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53万人,县内居住着汉、傣、彝等2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5.16万人。

受地域偏远、多民族聚集等因素影响,当地的教育发展十分落后,贫困学生基数大,少数民族学生比重大,家长满意度低,生源外流现象严重。尤其是,当地的高考质量与周边县(区)差距很大,突显出教育与经济发展极不匹配、不同步、不协调的问题。2017年以前,全县每年参加高考900多人,一本上线人数常年停留在个位数字,一本上线率徘徊在1%左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教育扶贫并不仅仅意味着控辍保学,它还承载着数以万计的贫困学生走出大山、通过知识确立自信、改变命运和贡献国家的人生理想。

作为一所地处西部、享有教师的摇篮美誉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一直以来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深刻认识教育扶贫工作的必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学校党委行政通过党委常委会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编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陕西师范大学扶贫工作学习资料》等多种形式,学习中央和教育部党组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精神和指示,提高了全校教育扶贫工作的理论自觉和政治站位,夯实了教育扶贫工作的顶层设计。

以基础教育为龙头牢固树立教育帮扶一面旗帜,从以扶智提智为先导、以阻断贫根为目标、以科教帮扶为抓手、以人才优势为保障基础教育扶智、文化挖掘弘智、特殊教育培智、特色产业育智,学校立足实际、与时俱进,不断谋划教育扶贫模式思路,打好教育脱贫攻坚的阻击战、攻坚战和持久战,以“标本兼治、双向交流”的教育扶贫模式持续点燃山区教育自强图新的内生动力,为景谷县教育振兴奋力书写了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的典型样本和时代担当。

二、实施进展

陕西师范大学在“3个精准帮扶中支撑起了景谷教育的蓝天。

(一)精准把脉2017年以来,学校通过搭建互访机制+挂职干部+实训基地三个重要教育帮扶平台,充分发挥校县领导联系机制、挂职干部一线优势和实训基地实体资源,对景谷基础教育发展瓶颈和实际困难进行把脉问诊。三年来,学校党政领导18次带队深入景谷县基础教育一线调研;相继选派具有基础教育背景的附属中学副校长郭胜、总务处副主任王中仁两位同志在当地挂职,扎根基层;学校还在景谷一中分校建成大学生教育实习实训基地,构建云端直播网上培训课程项目,有力地克服了地理位置上校县2000公里距离的阻碍。

通过调研发现,教育教学质量不高、教师队伍老龄化现象突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学校精细化管理水平低、教育发展不均衡、尊师重教氛围不浓等是遏制当地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其根本在于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提升。

(二)精准药方找准了病根子,学校围绕当地教师队伍综合能力提升开出了药方子。遵循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教师的从教能力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的培养理念,学校在抓牢教师队伍水平整体提升的过程中将自身“师范”特色和“示范”效应贯穿始终,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以景谷一中(含分校)为“主战场”,以校园长和骨干教师为主体多措并举,辐射带动县域教育教学质量稳固加强,不断激发出县域教育提质增效的内生动力。

一是为景谷一中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二是开展校际结对,为当地教师拓宽视野、增加阅历、提高能力等方面提供平台;三是通过对口帮扶、派遣专家、跨区域校际合作、远程共享、接收“留学生”、培养“卓越教师”等模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从而在根本上实现“让更多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让更多教师成为优秀教师,让更多校长成为优秀校长,让更多学校成为人民满意的学校”的最终目标。

(三)精准施策。

1. 构建教育帮扶方阵。学校充分发挥教师干部教育学院平台资源以及附属中学、附属幼儿园、合作办学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奥林匹克花园学校(简称奥园学校)多年的成功办学经验和名校品牌效应,广泛发动校内50个部门、学院、直属附属单位、合作办学单位积极参与,形成了景谷教育提升的强大帮扶方阵。

2. 发力高中阶段教育。2017年,景谷一中分校开始招生,学校挂职干部郭胜副县长抓住一中分校新起点、新开始、新理念的契机,借鉴附属中学的办学理念和景谷班的培养模式,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学校还积极动员附属中学5位退休教师和西安其他几所名校的退休教师,赴景谷一中分校开展中长期教育帮扶活动,全面参与一中分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大力加强一中分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和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2019年,学校挂职干部王中仁老师更是全身心投入景谷高中教育,扎根一中分校,为提高景谷高中教育成效身体力行,从“小”从“我”做起,受到了景谷一中师生的高度认可。几年来,陕西师范大学的品牌牢牢镌刻在景谷县学生和家长的心里,从而有效改善了景谷县优质生源大量外流的现象,为发力高考积蓄了“源头活水”。

3. 靶向教育帮扶对象。利用校内各类教学资源以及在校教师寒暑假工作空挡的特点,综合考虑参训单位及参训人员的个体差异和实际需求,学校为景谷县校园长和骨干教师专门量身定制了送教援培”“‘1+1’导师制名师成长计划浸入式跟岗研修等多类培训项目,依靠宽窄并重、长短结合、点面兼顾、深浅相宜的设计理念,多学科、多学段、多层次、多角度地覆盖到景谷县教师队伍的方方面面,使实际培训效果既有“11”的针对性和精准度,又有“1N”“NN”的辐射带动效应。

4. 找准教育提升抓手。围绕教师学生二者角色相互转换、能力相互促进这一辩证关系,紧扣广、多、宽、深、常五字方略,为当地量身定制并因人因地因时因事实施了广覆盖的名师到县送培一批、多层次的跟岗研修辐射一批、宽领域的学生实习顶岗一批、深融合的插班观摩提升一批、常更替的教师扎根带动一批的教育帮扶五个一批工程,并依托附属中学以“1+1”导师制为形式不断提升精确帮扶的水平,输送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

三年时间,学校尽其所有、倾其所能地把对景谷的教育帮扶工作做到了实处,做到了每一位当地教育工作者的心坎里。一是组织630多位优秀教师走上送教景谷的讲台,邀请422位中小学名校校长和骨干教师做客专项帮扶景谷县教育培训项目的“云讲台”,分学科分学段培训当地中小幼教育工作者3100余人次,并逐步拓展主题到特殊学生融合教育以及中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文件解读等领域;二是在附属中学、附属幼儿园及奥园学校开展13批两周至半年的景谷县中小幼一贯制骨干教师跟岗研修培训活动,满负荷培训当地教师109人次;三是积极安排落实当地骨干教师免费插班参加自己承担的国培、省培等教师研修培训项目,观摩考察学校承办的第十九届陕西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促进专业成长,开拓教育视野;四是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银龄讲学计划实施方案》要求,动员附属中学及西安其他名校10人次退休教师在景谷一中分校开展至少一年的教育帮扶工作;五是派遣583名公费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研究生赴景谷一中分校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开展四个月至半年的顶岗实习活动,大大缓解当地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高、学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5. 加强教育帮扶投入。近年来,学校还多渠道争取各项支持,拉动社会力量爱心捐助,连年向当地捐资捐物累积价值600余万元,通过设立“陕西师范大学红烛励学基金”、推动学校图书资料室建设和校园文化提升、向偏远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教育捐赠以及弥补实验教学的空白,为全县基础教育综合提升补齐了发展短板。

三、主要特点

西部红烛精神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立体式构建双向交流教师培训项目。

(一)西部红烛精神擎起教育帮扶大旗

教育扶贫是一项长期而艰巨、复杂而细致的工作任务,投入成本大却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和产出,需要漫长时间的积累、沉淀和转化。也正因如此,教育工作的福报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会随着代际的传递而产生积极而深远的作用和意义。

正是秉承着教育救国、教育报国的初心,陕西师范大学从建校那一刻起,就把服务国家和民族发展,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建校七十多年来,陕西师大始终坚持与民族命运起伏共振,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紧密相连,牢记师范大学的责任与使命,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用理想、信念和情怀扛起西部教育大旗的历史责任和时代担当,以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赤胆忠诚和无私奉献,铸就了伟大的西部红烛精神,为祖国西部贫瘠的教育土壤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西部红烛精神的继承者和传承人,为像云南省景谷县这样基础教育发展落后的偏远地区奋力擎起教育帮扶的一面大旗。

(二)双向交流培训多维设计

培训单位在设计跟岗研修项目的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到参训单位及参训人员的个体差异和实际需求。例如,奥园学校根据跟岗教师的管理及学科背景专门安排一对一的责任导师,为每一位学员制定详尽而丰富的跟岗研修培训方案和工作任务课程表,并通过构建观课评议、学习反思、教研活动、专题交流、外出学习、个人授课等六大板块研修任务,让跟岗教师日有所学、日有所感。学校对参训人员还全面开放日常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通过列席学校行政会议、参加班主任工作交流会、专设跟岗实践交流会等形式,全方位展示学校教学及管理的每一处细节。培训工作尾声,学员向学校提交由讲座报告记录、观课心得、个人课例教学设计、小课题研究报告、教学反思等组成的研修手册,学校出具指导教师意见及学校考核意见并向学员颁发培训证书,杜绝了搞形式”“走过场等形式主义现象的发生。

四、成效经验

一看粮,二看房,三看有没有读书郎。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系列教育帮扶项目的实施,景谷县基础教育的面貌开始出现了重要的变化,户户家有读书郎正在成为景谷人民的现实,处处回响着读书声。

(一)景谷高考喜报迭至

2019年,景谷县高考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县一本上线人数36人,远超2017年的14人和2018年的9人,完成市级下达任务数13人的361.1%,创景谷恢复高考以来的最好成绩。理科最高分636分,文科最高分592分,本科上线人数223人,比2018年增加了119人,增长率达到114.4%形成了景谷高考成绩的高原高峰

2020年,景谷县高考再创新高,景谷一中一本上线人数达到55人,比2019年增加20人,600分以上5人,比2019年增加3人,实现了高原更大、高峰更多的全新突破。

(二)西部红烛精神声名远播

通过帮扶,陕西师大人身上所展现出的“西部红烛精神”像一面旗帜一样牢牢插在了景谷贫瘠的教育土壤里,深深埋在了当地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心中,成为了他们在今后人生中不断前进、不懈奋斗的重要精神元素。赴景谷实习的青年学生加深了对西部红烛精神的理解和认识,唤醒了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三)基层群众一致认可

云南省教育厅、景谷县委县政府、县教育体育局分别向学校送来感谢信和锦旗。教育部专题网站、陕西省教育厅、《云南日报》《普洱日报》等持续报道学校以双向交流机制为特色的教育扶贫模式。挂职干部郭胜同志在市管干部年度考核中连续2次被评为优秀,还荣获云南省2019年脱贫攻坚奖——扶贫先进工作者20204月,《陕西师范大学弘扬“西部红烛精神”,擎起云南景谷教育帮扶一面旗》入选全国教育扶贫典型案例。

五、下一步计划

下一步,学校将持续围绕基础教育“扶智”、文化挖掘“扶志”、特殊教育“培智”、产业培训“育智”的“四位一体”大教育战略思路,拓展合作空间、丰富合作形式,将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与国家重大战略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用西部红烛精神为景谷县后脱贫时代的乡村振兴不断书写校县跨区域协作发展的奋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