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案例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经验案例  -  正文

从一张“中药方”到十亿“产业链”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8-20      浏览量:     

一直以来,陕西师范大学根据教育部工作部署,承担了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滇西专项帮扶任务。十年时间,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科研技术和人才资源优势,在以景谷县为代表的滇西边境山区帮助老百姓和当地企业开展珍稀濒危药材种苗繁育、规范化种植及药食同源大健康产品开发,指导当地发展珍稀濒危药材种植规模逾3万亩,种植产业规模逾十亿元,建成滇黄精降血糖产品、滇黄精茶饮、白及药妆和中药材饮片等多条生产线,实现了从“中药方”治穷病到“中药田”稳增收,再到“中药品”延产业的飞跃式发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要求,走出了一条能复制、可推广、高效益的高校产业帮扶之路。

一、基本情况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中部偏西,共有64乡、154个村(社区)、2247个村(居)民小组,县域面积7777平方公里,是云南省第四面积大县、普洱区域次中心城市。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显示,2020年全县常住人口27.74万人,居住着汉、傣、彝等2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常住人口的47.9%,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

景谷县属亚热带气候,北回归线从县城附近穿过,年平均气温20.3℃,日照时数1994小时,极端最高气温39.5℃,年降雨量1314毫米;最高海拔2920米,最低海拔813米,属横断山系纵谷区南段无量山脉分支,全县山地、高原、盆地相间分布,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物种资源。全县有林地882万亩,森林覆盖率80.69%,具有适宜白及、黄精、石斛、重楼等名贵珍稀中药材生长的气候、土地、林下资源等优势。

2012年起,学校根据《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工作方案》(教发函〔2012108号)和《教育部、云南省人民政府加快滇西边境山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共同推进计划》(教发〔20136号)的总体要求,不断建立完善滇西精准帮扶的有效机制,根据景谷县亚热带气候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求,深入围绕以国家政策引导为方向、以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以技术服务和专业人员培训为支撑、以道地优质中药材种苗繁育为抓手的“四位一体”中药材产业帮扶模式,依托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平台资源和专家团队,大力扶持当地企业开展珍稀濒危中药材种苗繁育、规范化种植和大健康产品加工,不断推进科技转化与产业化推广,盘活了周边劳动力资源,打通了精准帮扶的重要关节点,形成十余亿元的产业链,走出了一条“学校技术支撑—企业资金投入—基地建设产出—种植户增收致富”四级联动的特色产业发展新路,辐射带动滇西片区中药材产业向纵深发展。

二、实施进展

(一)十年谋一业,开出“中药方”

在实施滇西产业帮扶战略的过程中,学校党委统筹谋划,主要领导、党员亲赴一线,深入对接景谷县县情实际,优化整合校内学科平台资源,为当地脱贫致富指出了一条发展珍稀濒危中药材规模化种植的产业道路,并大力构建“合作协议+挂职干部+科研平台”三重保障体系。一是与景谷县签订校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框架协议》,加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决策咨询与指导规划,推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二是选派时任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郑鹏博士作为教育部第一至四批赴滇西挂职干部,先后担任景谷县副县长、普洱市市政府副秘书长,发挥管理服务与技术指导的双重作用;三是发挥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和药用资源与天然药物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研优势,联合当地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及成果转化,通过研发珍稀濒危药材种子大田直播技术实现了优质种苗的批量化繁育,从根本上解决了人工栽培的瓶颈问题,为大规模规范化种植奠定坚实基础。

(二)十年磨一业,发展“中药田”

立足景谷县山地为主的地理环境,基于对当地优越自然条件和有限中药材野生资源的综合分析和科学研判,学校将发展珍稀濒危名贵药材的规范化栽培和野生抚育作为景谷县中药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把吸引外部科技力量入县和利用本地劳动力资源作为突破中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具体做法上,学校以科技为先导,组织专家团队细致调研,通过分析景谷县中药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聚焦白及、黄精、铁皮石斛和重楼等珍稀濒危药材综合开发的思路规划,在项目、人才、技术等方面不断加强帮扶投入。一是项目支撑先行,相继承担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专项“山茱萸、黄芩、白及高品质道地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及精准扶贫示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基于生理生态的中药材生态农业研究与应用”、教育部滇西边境片区精准扶贫奖励项目“景谷珍稀濒危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林下仿野生栽培与产业开发”,与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签订滇西扶贫开发工作项目委托合同。二是技术转化引资,主动对接相关企业签订技术支持协议,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企业扩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规模,积极联系中国药都河北安国和葵花药业、步长药业、广药集团等知名药企为种植的药材寻找好“婆家”。三是队伍建设支持,承办2015年度教育部滇西领导干部经济管理研修班(生物医药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集中培训滇西各州、市、县分管医药产业工作相关领导及生物医药龙头企业负责人100余人;按照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材基地的建设要求加强对企业的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培训中药材种植户2000余人,为当地培养了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产业“铁军”。

(三)十年兴一业,打造“中药品”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学校在持续推进技术革新,帮助脱贫地区围绕中药材产业向纵深发展,持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着眼通过高值加工技术延长中药材产业链,学校和企业围绕黄精具有补脾润肺生津、降“三高”的药用价值,联合开发了“黄精益生菌发酵物抗2型糖尿病效应”技术,申请完善基于滇黄精的高密度益生菌发酵物发酵工艺,制定了滇黄精益生菌发酵物产品的科学质量控制标准,完成滇黄精降血糖产品功能评价,开发出了一系列大健康产品和药妆产品,其中“黄精甄品”“黄精臻萃”2个深加工产品并已获得生产许可证。目前,企业正在建立滇黄精益生菌发酵产品年产100吨级生产线一条和500L益生菌快速发酵生产线一条,建成投产后预计实现滇黄精及其发酵物相关产品年销售收入八千万至一亿元。

三、主要特点

(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学校在景谷县实施的中药材产业帮扶战略,充分发挥和融合高校科技平台优势、人才队伍优势与景谷县自然条件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以当地企业作为发展中药材产业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在提升项目可行性、持续性、安全性的同时,推动科技成果向经济效益完美转化,促进了学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三个职能的有机融合,帮助了企业通过技术转移转化实现了快速发展,规避和解决了学校与滇西片区在地理条件上相距2000公里的制约性问题,拓展了校地、校企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领域和空间,最终达到双方合作共赢的预期效果。

(二)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景谷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模式得益于学校多年在陕甘宁革命老区推进药用资源规范化生产研究、开展珍稀濒危中药材优良品种推广应用的历史经验。在具体实践中,学校深刻把握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先后历经十年时间,实现了从规划制定到推广种植,从药材粗加工到高值产品研发的“阶梯式”发展,完成了脱贫攻坚期通过种植销售中药材提收入、稳脱贫,乡村振兴阶段通过延长产业链保成果、增效益的产业发展目标,从一定程度上杜绝了经济产业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过山车”现象。

四、成效经验

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企业利用学校研发的种子直播技术在普通塑料大棚内开展兰科药材白及育苗,将原有的成苗率从30%提高到95%,亩产白及苗达到40-50万株,种苗成本由每亩35000元降低至1600元,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经济效益。截至20227月,学校指导普洱、西双版纳、保山、德宏、昆明等地的合作社和企业建立珍稀濒危药材资源圃和良种繁育基地1000亩,药材示范种植基地6个,规模达一万余亩,年均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一千余亩,带动周边千余户群众通过种植中药材2万余亩,种植产业规模效益约十二亿元。

发挥了人才头雁效应。引入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王教授团队开展科技帮扶,先后在普洱建成云南省科技专家服务站1个、普洱市专家工作站1个;为当地积极培养人才,依托当地企业获批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1个、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1个、高层次人才产业人才1个,在工作站的建设过程中培养了博士、硕士50余名。

带动了企业迅猛发展。以学校合作的云南恩润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例,通过几年来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该企业年均繁殖白及、黄精、重楼等药材种苗3000万株,新增销售收入1800万元、新增利润500万元,带动就业人数500余人。目前已被云南省科技厅和农业厅认定为云南省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农业产业省级龙头企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讲好了高校帮扶故事。学校在滇西开展中药材产业帮扶的工作做法和成效经验被教育部网站、中国教育报、陕西省教育厅多次报道。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教育部离退休干部局局长于虹、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彭实以及中国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兄弟高校的领导实地调研学校在景谷县建立的教育部滇西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学校在教育部2017年直属高校、直属单位扶贫工作会议上以“科技造血 教育强基 发挥优势打赢普洱脱贫攻坚战”为题进行交流发言,学校滇西挂职干部郑鹏在教育部滇西挂职干部见面会和教育部第四批滇西挂职干部座谈会上分别作工作汇报和经验分享。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整合地方、企业优势资源,持续推进云南道地中药材和林下药材种植的规模化和规范化,建立药材生产SOP(标准作业程序)与管理SMP(标准管理程序),制定种子种苗标准、药材质量标准等全套技术标准体系,为市场提供质量“优质、稳定、可控”的药材、建设GMP标准药材加工厂和产品研发奠定基础,形成从种植、加工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带动当地人民群众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使普洱形成具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集科研生产于一体的技术平台,产出一批高质量的科研转化成果。

同时,学校将充分借鉴陕甘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利用景谷山区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和优美的环境,积极培育当地企业在滇西发展集林下药用资源展示、珍稀濒危药材繁育、林下药材种植(养殖)示范、自然休闲、文化观光、养生保健与科研开发于一体的森林药用资源与国医文化园,提升滇西林业科研水平、拓展林业产业发展、增加林业综合收入。